军队生涯略记10-兰州军区某办公室工作简忆[散记]
在甘肃省军区纪委办公室工作期间,根据兰州军区的要求,我于1981年初至1982年底,在兰州军区政治部和军区纪委合署的审理办公室参与工作,原因是省军区一位副司令员在任第21军军长时,“文革”中曾在解放军总政治部进行军管,“文革”后到甘肃省军区任副司令员,这位副司令员向兰州军区党委和总政治部呈送申诉报告,认为到总政军管属组织行为,不能把责任牵连到他个人,兰州军区在受理申诉工作后期,要求甘肃省军区也应派员参加。
兰州军区审理办公室,设在八里窑军区首长办公的一号楼一楼内,两条进出隧道是八里窑通往市区的主要路线。一部212型北京吉普车,承担着我和一位王姓处长由省军区往返八里窑的上下班工作。
兰州军区审理办公室,成员由军区的一些老二级部长、政治部和纪委的老处长们组成,分几个主管组,承担着军区范围内一些高级干部遗留的审理事项。裴增录同志和两位老部长、一位老处长,兼管着省军区这位副司令员的申诉审理,具体事务由老裴负责,我作为甘肃省军区的派员,参与这位副司令员审理材料的讨论和修改。对审理办公室的其他审理事项,我不去打听,也不到其它办公室溜达。我在审理办公室工作期间,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政委肖华等领导先后在一号楼办公。军区副政委孔俊彪也时常下到我们办公室说说话,一次孔副政委推开我的房门说:“小伙子,打乒乓球去!”我站起来不好意思地回答:“政委,太抱歉了,我不会打乒乓球。”孔副政委笑着把我指了指:“哎呀,你这小伙子,连乒乓球也不会打。”有时聊起这事来,总觉得很遗憾。
在审理办公室工作,裴增录同志和我接触更多些,这些老部长、老处长们,起草、修改文字材料十分严谨,考虑问题很周全,对我也是一种学习。在省军区大院,我几次见到申诉问题的副司令员,他给我讲述“文革”期间到总政军管的无乃。这位副司令员是河北省人,说话干脆,处事果断,完全是野战军军长那种高级指挥员的干练作风。对这位副司令员讲述的情况,在讨论意见时我及时作了介绍,对于处在这种情况下的领导,应该体谅到他的心情。后来,裴增录同志和我到北京,住在西直门总政招待所等待安排,向总政治部汇报了兰州军区领导机关对这位副司令员情况的审理意见。
在八里窑军区一号楼办公期间,我的工作很单纯,除有时回到省军区纪委办公室处理承担的一些工作事务外,在审理办公室有大量空闲时间,这为我提供了很好的读书学习机会。除了及时学习时政文件和重要讲话外,我使用这些时间,阅读了很多中外文学著作和历史书籍,且都是新近购买的书籍,有些书籍直接放在一号楼的办公室内,阅读起来十分方便。可以说,在军区审理办公室工作期间,我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学习的收获是巨大的。
八里窑远离市区,但它的四季让我享受到了城乡结合部的新鲜和清净。冬季尽管寒冷,但这里空气清新,少有污染。春天里,一号楼对面的皋兰山阳坡上,迎春花、山野花和杏花、碧挑花等轮番开放,一号楼前的大花池内,牡丹花、芍药花等竞相怒放,春风吹拂下的这块天地里,成了昆虫和鸟儿的乐园。在我比较消闲时,我时常会钻进高高的花丛中,坐到满是花朵的空隙之下,尽心地欣赏绝色的花之美,呼吸绝顶的花之香,陶醉绝妙的花之梦。夏天市区炎热,八里窑却是凉爽惬意,犹如避暑之地。秋天,天蓝云白,北方特有的一排排杨树泛着金黄的叶片,在西北地区最高军事指挥中心这块营地里随风摇摆,哗哗作响。有一年多时间,在这样难忘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和读书,其收获、感受和对一些事情的领悟,是丰富、长远和深刻的。
在审理办公室工作的最后半年多时间里,依据工作即将结束的实际情况,我的工作地点移到了市内的兰州军区大院政治部大楼内。兰州军区政治部大楼,当时是兰州市内建筑最气派的建筑,即是现在,也是最气派最豪华的建筑,其内的水磨石走廊、台阶、护栏以及墙壁,都是米黄色调,光线明快,十分高雅。我的办公室在军区纪委办公的四层内,主要是等待军区的最后讨论结果,且需要有些耐心。给我一人的一间办公室朝阳面,光线、环境很好,十分安静,除审理办公室和军区纪委有关同志与我作些联系外,再无其它额外工作,这给我提供了十分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和时间空间。且我不多在大楼内活动,更不随意到纪委的一些办公室转悠,尽管工作关系熟悉。
在兰州军区政治部办公楼内工作的时间里,我更是充分使用时间,阅读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学、近代和现代文学著作,以及外国文学和历史书籍,学习了一些时政要件和纪检文书,及时完成了省军区纪委安排的工作任务。在军区政治部办公楼内工作学习,正是秋末至隆冬季节,我常常在工作、学习和读书的间隙,靠着椅背闭上双眼,尽情享受照射到办公室来的温暖阳光和安逸的气息,心情是舒畅的。
在兰州军区审理办公室工作两年多时间,接触到的人员、工作、事务等,与省军区纪委办公室有许多不同。在这个工作范围内,我感受了许多事情,思考了许多问题,领悟了许多道理,阅读了许多书籍,增加了许多知识,收获是丰厚的,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值得记忆和回味的。